精彩推荐

台湾电力供应——没那么简单

2018-5-17

来源:北京青年报 作者:政知见 选稿:成昭远

随着大部分地区持续三天的气温超过30摄氏度,台湾地区的电力供应再次拉响警报。去年8月份岛内连续十天出现超过36度的高温天气,打破自1897年以来120年的历史纪录,多地发生大停电的重大事故,蔡英文当局下令全台公务机构在下午最热的一点至三点关闭冷气。

两三天后,817日晚上,由于“台电线路跳脱”,台北万华区近7000户遭遇停电。

这些对台湾百姓来说,这可不是小事,毕竟从2003年以来,岛内已长达十二年没有限电。

    台湾怎么就缺电了呢?

    台湾曾经是“大牛”

    时光倒流一百多年,台湾可是“大牛”!

    中国大地上第一次点上电灯,是在1879年的上海虹口。

9年以后,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北市东门创立兴市公司,建设电灯厂,从国外购进蒸汽发电机组,建成发电。1905年,刘铭传先期筹划、日本侵台后建成的龟山水电站建成发电。

    龟山的重要意义在于——它是中国国土上最早的一座水电站。


    而中国大陆最早的水电站,则是3年后建成的云南石龙坝水电站。

    在建设电站的历史上,台湾可是全国领先的。不仅如此1934年建成的日月潭大观电厂曾经是“亚洲第一大水力电厂”。

    多年后的台中发电厂装机容量为5780兆瓦,一度成为“世界上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”。

    之所以说“一度”,是因为自从年2月份以后,这个“世界最大”落在了内蒙古托克托发电公司身上了。

    很多年前台湾的电充足得很。就拿曾经的“亚洲第一大水力电厂”来说,当时供应岛内7成用电,发的电多到用不完,台电公司还要成立“电力劝诱班”,千方百计引导民众多用电。

    当时负责劝诱班的工作人员子女回忆说,大观那时11万千瓦电力原本预估要10年才能消化完,不过父辈每天不辞辛苦,背着灯泡到各家各户拜访,推广多用电好处,结果3年内就把发电量用完。

    蒋介石在台湾二十多年可不是躲在青山绿水间怡情养性,他还是做了不少事情的。

    上世纪50年代,蒋介石力推“两个开发电源五年计划”,发展水电和火电,并且支持涨电价,发话说“反对涨电价的要开除出党”。

    60年代,蒋介石下令拨专款1.4亿美元,拟定了一个“新竹计划”,打算研制核武器。但遭到美国反对,于是转而发展核电站。从19712月到19855月,台湾总共建造了三座核电站共六台核电机组。这些核电站的名字就不像“大观”那般讲究,直接就叫核一、核二、和核三电厂。


    在大陆刚刚实现核电零的突破的时候,台湾的核电占全岛供电比已达20%以上。

    不过在1985年台湾打算建第四个核电厂时,却遭到多方反对,后来蒋经国指示暂缓兴建。

    二十多年后,蒋经国的英文秘书马英九执政,宣布重启“核四”项目。但是跟老领导一样遭受强烈反对。

    这么多年来历经蒋经国、李登辉、陈水扁、马英九、蔡英文五任领导人,“核四”依旧是台湾省悬而未决的一个项目。

    而蒋经国之后的几任领导人又可分为两个阵营:李登辉、马英九这两名国民党阵营的是赞成发展核电的;陈水扁、蔡英文这出自绿营的,则是坚决反对,因为他们要“用爱发电”。

    那么我们要回过头来看看台湾电力的发展情况了。

    从时间纵向来看,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,台湾电力主要依靠发展水电。随着台湾人口和经济的增长,水电已经无法满足台湾的电力需求,急需其他形势的能源作为补充。随后、相继发展了火电、核电以及少量的新能源发电。2014年台湾总发电量为2600亿千瓦时,其中火电(包括燃煤、燃油、天然气等)占比78%,核电16.3%,水电2.9%,可再生能源2.1%

   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,台湾过于仰赖火力发电,占整体发电八成比重。这带来两个问题,一个是台湾98%的能源依赖进口,用火力发电成本很高;另一个是台湾中南部已经饱受火电污染之害,这些年来,也有不少民众抗议发展火电。

    那么,可再生能源发电呢?

    先说说最资深的水电吧。历经一百多年发展,水力发电是各种发电技术最成熟的一种。

    台湾岛内可供发电的河流有25条,看上去水力资源还比较丰富,不过岛上的水电潜力没有你我想象的那么大。业内人士介绍说,“靠天吃饭”的水力发电有两种方式,一个是川流式水力电厂,一个是水库式发电。

    川流式发电要碰上降雨量少,发电量就会大幅降低甚至无法发电;水库式发电厂,则受限于岛内河流短促、地质脆弱、优良水库有限等因素。即便那些建成的水库,也有淤积严重、蓄水量低等问题,无法提供足够的发电能量。

    再说了,水库里的水也都不能拿来发电啊,老百姓还要喝水用水呢。

    所以水力电厂常年有2/3的容量被迫停摆,水力发电常作为用电高峰时的调节角色。

    风力发电也是“靠天吃饭”。风太小时发不了电,台风来了则要停止运转,否则会造成设备毁损。风电在台湾还有一个尴尬,那就是“供”“需”对接不上:9月至次年4月是台湾的盛风期,发电效率很高,而台湾用电高峰却是每年的6月至9月,想用上的时候偏偏指望不上。因此,台湾的风力发电机组年利用率只有28%38%

    不仅如此,上风电必需要考虑地形因素,台湾地形以山地为主,约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,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。

    台湾炎热天气很长,太阳能发电被认为有很大潜力,事实上除了晚上和阴雨天无法发电,台湾多云的特点也不利于太阳能的利用,平均每天可用于太阳能发电仅34小时,加上电池转换的效率损失,只有约10%的太阳能可被转换为电力。而海洋能,从国际上看都还没有太成熟的技术,也是指望不上的了。

    可再生能源除了供应有难度,成本也是一个大问题。与化石燃料发电相比,即使是最便宜的陆上风力发电,成本也要2.6/度,太阳能发电为4.97.2/度,离岸风力为5.6/度。

    专家说了,再生能源在国际上被定位为“辅助性能源”。想成主力,难。

    跟上述几种发电方式相比,还是核电经济划算。

    据测算每度电仅为0.7元新台币,燃煤、燃气及太阳能发电分别是核电的2倍、4.7倍和10倍。

    根据2011年的数据,台湾的3座核电站装机容量占全省12.4%,而实际发电量份额却达到19%。这个数据表明,台电公司更喜欢用便宜的核电,对其他发电方式则不出全力。

    曾经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台湾的核电不得不建。

    拿台湾北部来说,这一区域供电能力占全岛的35%,尖峰负荷用电量却占到全省的40%。核一厂、核二厂、核四厂均位于台湾北部。

    尤其要注意的是,核一、核二分别在1978年、1981年前后投入使用。核能发电厂一般使用年限是40年左右,掐指算算,留给这兄弟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

    如果这两个厂子关张,台湾北部的电力缺口达到315万千瓦。

    当然,正如上面提到的没有任何能源是完美无缺的,也有意见认为核电不适合地狭人稠的台湾。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在福岛核事故后评估,台湾的4座核电站由于处在台风、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带,被归为“最危险”的核电站。

    还有核废料的问题。媒体透露,台电公司以开发罐头工厂的名义,暗中在兰屿岛上建设核废料处置场。多年后人们才发现这些所谓的“罐头”其实是核废料储存罐。处置场有将近10万桶核废料的储存罐因为海岛气候的侵蚀,已经出现锈蚀破损,至今没有解决。

    “不可能三角”怎么破

    从报道上看,这次的缺电是“偶发”事件,不过背后显现了一个问题——“不可能三角”。

    也就是说,在用电问题上有三个维度:廉价、环保、稳定可靠。任何一种发电技术,最多只能占据其中两项。想把好处都占全了,没戏。

这时候得来谈谈这个“体制”问题。在美国和欧洲这种市场化的地区,电力用户的电价一般是被允许月度或季度浮动的。而像台湾这样的非市场化的地区,电价被政府牢牢管控,一旦价格波动,民情激愤,对选举的影响也极大。

    可能有人要问,台湾不是资本主义吗,不是自由市场吗?

    在电力市场方面台湾可是垂直一体化的。作为台湾四大公营事业之一,台电负责全省的发、输、配、售等环节。由于核电等主力电源建设受阻,导致发电任务基本由油电、气电、煤电承担。而这些都受到国际燃料价格等影响,台电方面也会受到很大压力,年上半年这家企业亏损近71亿,成经济事务主管部门管辖的四大公营事业中唯一亏损,累积亏损高达1010亿元。

    这种“寡占”地位,也受到多方指责和非议。自从1995年“电力自由化”开始,岛内民营企业(如台塑、长亿集团)对台湾国企台湾电力的电力市场争夺,美国通用电气为首的岛外力量也看上了台湾的市场利益。

    从民众角度看,不同的发电方式和调整,都可能引起岛内的民间团体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反对和抗议,这也使得一些政客在“民意”和“选票”面前,要做出更多的考量。

    最后,就是蓝绿两个阵营的恩恩怨怨。套用陈水扁的那句名言,真是“罄竹难书”了。

    缺电的问题,看上去很挠头,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。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:

其实解决台湾岛的供电问题从技术层面看并不复杂,从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海上距离仅140公里左右,比海南岛的海底电缆长不了太多,所以从大陆通过海底电缆向台湾岛内供电是完全可以实现的。现在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,是政治问题。只要台湾方面有意愿这是不难做到的。

 >>  张国宝:风力发电,功莫大焉
 <<